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東野圭吾《誰殺了她?》



好久沒有讀東野圭吾的作品,這次衝著挾帶著龐大人氣的新作《誰殺了她》(好啦其實東野圭吾的作品一直都很有人氣而且也不新作了)便借來看了。

這篇作品的特色是在作品中並沒有揭露兇手的真相,當然這不是說是開放式結局,而是的確有個明確的人是兇手,且偵探最後也揭發出了兇手是誰,只是這個『兇手是誰?』並沒有讓讀者知道,而是就一個兇手代名詞表示。這種寫法在推理小說中很罕見,就連知名推理作家寵物先生亦在解說的作者介紹這樣說:「雖然自己血本格推理,也覺得東野這樣寫很厲害,但自認太膽小而不改嘗試。」

我推測這種寫法的厲害之處也許在於謎題難易度的拿捏吧,雖然沒有寫出兇手是誰,但還是要有辦法讓讀者知道,不然怎麼知道你是不是因為沒寫完才沒有兇手的?而要有辦法讓讀者知道,這就表示書中的線索要足夠出讓讀者推理出來,這點也是推理小說常在要求「公平性」。此外,公平性充足了,讀者可以推理出來了,但若是讀者輕易地就能推理出來的話,想必讀來也不過癮、沒有挑戰性。所以這個謎題也不能太過於簡單,總要讓你困擾個一回才是。

另外我最近也才注意到原來東野圭吾所用的文字竟然這麼簡單,簡單到像是會出現在日文教科書上的文字,但用這麼簡單的文字還能寫出許多感動的作品,令人相當佩服。

遺憾我這本書是跟學校圖書館借的,因本書人氣之高,我借不了多久就被預約準備拿去還了,跟作者的較量,只好擇日再戰。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林斯諺《無名之女》(本文涉及謎底,未讀者者慎入)



我之前曾經幫林斯諺寫過本書的試讀心得,現在這本書終於得以付梓,我也才有機會重看一次。先簡單備忘一下本書的出版背景,《無名之女》原本是林斯諺寫來參加第二屆島田莊司獎的作品,有入圍初選但沒有入圍決選,雖然如此,在島田莊司徵文獎的頒獎典禮上,玉田誠與島田莊司卻都提到了這部作品,想想這話題性不下於首獎。儘管這本書在當時沒有入圍決選,但是只要能過初選,加上林斯諺過去作品所展現出來的實力,應該很有出版的機會才是(雖然還是過了一年啦),林斯諺便把此書修改,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無名之女》。我沒有看過修改前的版本,無從比較起,但根據林斯諺本人在一些談話中的宣稱,這修改後的版本其實才是他原本想寫的版本,而且他認為修改後版本寫的比較好。(至於如果他拿原本的版本去投稿島田賞的話結果會如何?這又是另一個思想實驗了。)

《無名之女》這本書講的是換腦的題材,林斯諺本人是哲學系出身的,而換腦在哲學中亦是相當耳熟能詳的思想實驗。而「換腦」這個思想實驗說的是什麼呢?假設說你有一個朋友甲,跟另一個人乙,進行了換腦這項手術,在手術過後,會得到兩個人:ABA是擁有甲的身體與乙的大腦的人,而B是擁有乙的身體與甲的大腦的人。這個時候你會認為哪個人是你的朋友(跟之前的甲是同一個人)呢?如果你選擇A的話,那麼你就是認為對人格同一來說,身體是重要的,如果你選擇B的話,那麼你就是認為對人格同一來說,心理是重要的。

無名之女就是在這些哲學背景下所寫出來的推理小說。倘若說單以故事劇情簡單來看的話,換腦在科幻小說中會是個常見的題材,而在言情小說雖然不會用換腦這個方法,但人格轉移的橋段依舊經常出現,不過就不會強調人格轉移的技術性問題,訴諸於一些超自然力量也可以。若說作為推理小說有什麼與科幻小說、言情小說做出分別的東西的話,那麼就是推理小說至少要讓讀者嗅到謎團的味道,而且對這謎團也要有個合理的解釋吧。

《無名之女》在劇情結構上分成第ㄧ部與第二部,大致上第一部是描寫謎團,第二部開始解謎,在解謎之後又有個意外的轉折。第一部又以三個不同的時間線交錯敘述分別是過去(與芷怡初識、芷怡換腦前)、現在(芷怡換腦後)與斷片(不知道時空地點)的斷片。因為我看過了兩次,覺得這樣的寫作方式有點巧思,過去篇幾乎是純粹的愛情小說,而開始有謎團的是現在篇。若是將兩篇分開一次讀完的話,大概會覺得這劇情有點乏味。不忍說,林斯諺在書中描寫的愛情部份絲毫不吸引人,不僅女主角個性差,劇情也牽強無所新意,跟主角的戀情實在難以說服我。幸虧《無名之女》被歸類在推理小說,而且詭計夠嶄新,這才是激起我讀下去的地方。而在第二部解決謎團之後又一急轉之下,與前面鋪成的大相逕庭,頓時又成為了一本科幻小說。

既然《無名之女》是一本講人格同一的推理小說,我不說點跟人格同一有關的話題實在過意不去。我先來談一下我在看的時候遭遇到的困惑好了,我認為林斯諺有意將張逸承的選擇做出身體連續性與心理連續性這樣的對照,意即選擇了芷怡的身體則代表身體連續性是重要的,若選擇了芷怡的腦,則代表心理連續性是重要的。初次閱讀時我的疑問在於,嚴格來說以身體連續性來看的話,擁有身題卻換了大腦的芷怡身體其實也是失去了身體連續性。我問過林斯諺這個問題,據他回答這裡的身體連續性的身體指的是外表。(老實說我不認為這種以外表為判準的理論會多強但這是題外話,且以外表為判準的身體連續性對一般讀者來說應該較好理解。)

最後,林斯諺認為他在書中並沒有給人格同一的判準一個答案。但身為一個鑽牛角尖的讀者,還是可以從中硬坳他其實有。除了芷怡的遭遇外我認為張逸承的遭遇其實也牽涉到了人格同一的問題,因為我們之所以會關心人格同一這個議題,很大的原因在於背後牽涉的倫理問題,比如我會去避免作出有不好後果的壞事,就是因為我認為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還是同一個人,所以我不會想讓明天的我遭遇懲罰。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有一個人不認為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是同一個人的話,那麼這個人便會毫無顧忌的去作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類似的理由,為什麼假面認為失去記憶後的張逸承要為失去記憶前的張逸承負責呢?因為假面認為失去記憶後的張逸承跟失去記憶前的張逸承是同一個人。這樣看來假面其實對人格同一的判準已經有個答案,即是假面認為就算失去了記憶(心理連續性),但身體連續性保存下來了的話依然還是同一個人,若是假面接受的是心理判準,那麼失憶後張逸承跟失憶前的張逸承並非同一個人,也不需為之前的行為負責。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Twilight~日月之境~《THE ROAD TO AVALON VOL.1》

創作社團
Twilight~日月之境~

TM系列的作品我自認都還算喜歡的,但還沒有熱衷到會去買同人作品來看的地步,這次會買來看的原因主要還是對這個同人社團的信任,除了本作外還有出過「祈風」這款東方二次創作AVG,我之後再寫此作的心得好了。

首先還是想先來抱怨一下這錯字莫名的多,常常看到一半就會突然停下來想到底是什麼原文是什麼,這就打斷我的閱讀了。

故事發展應該是寫第五次聖杯戰爭之後的故事,在那之後Saber又被召喚到現世,,這次的主人是一名叫做拉瑟薇兒的少女,她是在亞瑟王的王道破滅後還想要實現亞瑟王理想的人(根本就是個亞瑟王廚),不過不知道身邊的從者Saber就是亞瑟王,後記說她的真實身份很好猜不過我對原作根本不熟所以根本就是充滿了驚喜。Saber這次被召喚出來的目的是要打倒想要侵佔拉瑟薇兒城鎮的敵人,此外還有與拉瑟薇兒的關係,應是這作品的兩個主線。

提到同人創作,個人偏好大概還是偏向原作或著就算跟原作一起看也不會相去太遠的補完作品吧,比較不喜歡的則是任何作品都可以套用的悠閒日常文,所以這個作品可以說是投我所好。挑選的題材更是讓人感受到如同原作品名般的命運(Fate)。在原作中重點在於猜測從者的身份,在《THE ROAD TO AVALON》裡則是去猜主人的身份。作者對於故事中的細節描繪,我認為在同人創作的作品裡,也稱得上是相當地認真。一般二次創作作品可能會只寫自己想要寫的情節發展,而在這作品裡面並沒有這回事。對於一些場景描會的講究,反而更能讓讀者有臨場感。最後,就我個人而言,我會覺得寫得有點拖……感覺作者幾乎每出現一個東西就非得要好好形容不可,雖然正面的說是描寫得詳細,但在看了六萬字的東西還覺得劇情進展不多實在是莫名悲憤。

總之,期待第二集。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乾 綠郎《完美的蛇頸龍之日》 - 一本好看的科幻小說

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原本期望甚高的,不僅是因為它具有哲學元素,從得獎紀錄來看得過第九屆「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大賞、「這本推理小說真想看!」的前二十強,想必在推理方面應該也能滿足我就是了。但看過之後的感想,並非覺得不好看,只是覺得在推理方面這樣的評價有點言過其實。其實我認為這本書比較像是帶有一點點推理元素的科幻小說。

在這本書裡面描寫了一個很有趣的科幻設定,有某個稱作SC裝置的儀器,透過這個儀器,可以跟沒有辦法溝通的植物人進行感應……感應的方式有點像是進到某個與植物人一同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而主角的弟弟就是個植物人,為了跟他溝通,主角就進入那個虛擬世界,整篇故事情節也往返於虛擬與現實的交錯之中。類似設定的作品有《駭客任務》或是《全面啟動》這些作品吧。

會說這本書比較像是帶有一點點推理元素的科幻小說是因為這本真的是沒有什麼謎可推,雖說結尾有意外性我也覺得沒有什麼好意外的,不如說桶中腦作品就是這個樣子,因為這種設定就予許了結尾可以跟之前鋪成的劇情完全不一致的情況發生,無論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只要一句簡單的「因為前面是假的」就可以忽視過去,在加上這樣的題材其實相當廣泛,讀者們自然會對這種意外性預警,不如說在結尾如果沒有看到個「啊我以為我已經清醒了可是可能我還是在夢中」的逆轉,反而還覺得奇怪。

我不認為這本書有好看到某個地步,要表達的哲學意涵相較於以前的作品也沒有多大突破,在書中出現的沙林傑〈香蕉魚的好日子〉還比較令我震撼。但我認為若把此作當成小品哲學科幻推理小說來看就覺得挺很好看,科幻設定很創新(而且也相當實際,感覺會在近未來成真),而且明明是科幻小說作者還是能把他寫出驚悚感相當厲害。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Alan Bradley《海神的秘密》


        首先我還是要來坦承一下,我真的很久沒看西方的推理懸疑小說了,這次因應出版社試讀活動,才有機會平衡一下近期的閱讀方向。

這本書的原文名稱相當有趣,似乎是A Red Herring without Mustard,字面上的意義是沒有芥末醬的紅緋魚,雖說開頭就有提及這句話的出處啦,但不知道緋魚跟芥末醬是譬喻故事中的什麼?

主角的設定讓我蠻喜歡的,試讀本的封面上印著一位短髮的小女孩騎著一台自行車,頗能表現出這本書的氣氛的。芙拉維亞是個年僅十一歲的小女孩,除了強大的行動力外,亦相當地深謀足智,也會對化學相當熱愛,這種類型的主角,應該相當罕見。她與家人相處的變化亦是我喜歡的部份之一,芙拉維亞一開始遭到了兩個姊姊的欺負訪若灰姑娘之中的情節,在涉入一連串的殺人事件時,也被父親所不諒解,但是到了後來才知道芙拉維亞並非沒有任何回應,她也利用了兩個姊姊搜查有關案件的線索(就我看來她姊姊根本就很想講,根本傲嬌哼哼),然而隨著劇情的推演,她與家人的相處關係也逐漸產生變化,當我看到跟最後父親對她引以為傲時,這些都讓我感到相當欣慰。

作為一個推理懸疑小說,這本書接連出現的案件真是令人措手不及,裡面一些情節我原本很不解(像是周遭大人對芙拉維亞到處涉入案件感到相當不高興),不過在我想起芙拉維亞的年齡只有十一歲就能明白,想想這作品裡面出現的案件都頗殘酷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才更加凸顯出她對案件的著迷在他人眼中是如何古怪又危險的的事情。

故事的描述相當有趣,不過就我自身而言,我會希望書中還有具化學要素的解密過程啦,畢竟書中一直強調出這一點,只是表現出芙拉維亞有這方面的興趣不是說不過去嗎?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陳嘉振《布袋戲殺人事件》(本文涉及謎底,未讀者者慎入)




         我第一次看陳嘉振的作品是他在第二屆島田莊司獎的入圍作品《設計殺人》覺得非常好看,後來才回頭看他之前的作品《布袋戲殺人事件》。看過兩本後的感想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作品的氣氛很相似。

         陳嘉振的作品一直負含著本土的元素,若說到能代表台灣的東西,最容易被想到的就是布袋戲了吧。布袋戲在這作品裡面的地位,並不只是在旁提及豐富故事劇情而已,而是跟案件息息相關,這手法是要運用布袋戲才能成立。除了布袋戲之外,這作品也運用了許多在台灣常見的現象,比如說那嗜血的八卦媒體、不謹慎發言的主播還有BBS等等,此外偵探伏州伯應是引用了福州伯這位人物,相當令人感到懷念。

         這本書在書的後面有個對讀者的挑戰書,但我一直認為這挑戰書不是一種向讀者鬥智的宣稱,比較像是對作品公平性的保證,也就是說書中以提供了足夠多的線索。關於猜兇手還容易的,因為兇手的人選實在是太少了,既然書名都叫「布袋戲殺人事件」了,手法跟布袋戲無關怎麼說得過去呢?而要跟布袋戲有關的人物,作品中只有兩位而已。在稍微考慮一下戲份的比重,兇手是誰呼之欲出。

        雖然整本書看起來相當完整,在推理方面卻有點小瑕疵讓我難以釋懷。首先作品中蠻多地方都有強調出十字弓無法穿越只有18公分的氣窗,當偵探說出「……其實,那把小型的十字弓可以通過氣窗——只要從氣窗的對角線通過即可。」時,我當下只覺得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只有偵探發現……。

        另外還有一些難以說服我的地方是,兇手製造這密室的手法,依賴於一些巧合,而且失敗的可能性很大,這作品卻輕輕地就把他帶過了。根據書中對密室手法的解釋,兇手必須事前在董事長的房間裡面設置一些機關,然後等董事長在房間裡面睡著後在透過氣窗殺害董事長,在利用機關營造出有人在裡面的錯覺。兇手在董事長房間裡面設置機關卻沒有讓董事長發現,這點我認為依靠運氣的成份還蠻大的,因為這設置的機關是一個跟真人等身大的布袋戲偶,說顯眼還蠻顯眼的,儘管書中一句藏在屏風後面所以沒有被發現,實際上卻是要冒著相當大的風險,怎麼知道董事長就不會在自己的房間裡面走動?還有兇手有辦法事先弄到鑰匙進入董事長的房間的話,這到底還能不能算是密室有待商榷。另外還有以後來記者柯自利輕鬆就越入刑案現場來看,兇手似乎也有機會回收那個可能留下證據的膠帶。至於剛好在那個位置用那個角度在那個時間睡覺我認為問題不大,如果不是的話了不起改天再殺就是。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心得]金車推理講堂7/28 林斯諺《「無犯罪」的推理小說》

金車文藝中心的網頁
http://arts.kingcar.org.tw/newspage.php?id=177

我很少有機會去台北(因為是個窮學生),這次因為有在FF擺攤所以才會去台北,另一方面也因為林斯諺是我認識的學長,使得我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義務要去聽他演講。

先來講一下場地金車文藝中心好了,第一層是咖啡廳,第二層好像就是供人讀書的地方,感覺環境還不錯,有東西可以吃又安靜,然後第三層才是舉辦演講的地方。

演講一開始是部由林斯諺編劇的推理短片「蛋糕不見了」,在這麼短的劇情裡還可以暗藏線索真是不簡單,雖然我好像隱約有看出端倪了,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想出來。這短片其實跟主題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題目就是「無犯罪」推理。用這樣具動態又有互動的活動來開場,我覺得還蠻有趣的。短片之後就是進入演講,演講內容我將它粗略分為幾部份:一、推理小說的定義,二、無犯罪推理小說是什麼?三、林斯諺介紹他寫的幾篇無犯罪推理小說。

第一部份提到對於推理小說的定義,林斯諺先是問了觀眾的意見,對於推理小說的定義覺得是什麼?但是無論怎麼去定義推理小說都會遭到反例。只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我們傳統對於定義某事物的方式是要找出某事物的充要條件有問題,而林斯諺提出了一個取代的定義方式就是「家族相似性」,根據這個說法,我們只所以會認為一本書是推理小說是因為這本書跟之前我們讀過的推理小說有很大的相似性。我認為這種定義法相當實際,不只可以用來處理推理小說,用來處理其他文類也相當適合,比如說那輕小說的定義等等。從這個定義方式有起作用可以看出哲學的貢獻。但演講這部份我認為前面那傳統定義方式還是論述太久了,後面用集合論來解釋也實在沒必要,說真的難以定義推理小說這件事情幾乎是大家在演講前都有的共識了。

演講的各個主題都有點承先啟後的連結,像是在一段推理小說的定義中,即有提到「犯罪」是不是推理小說的必要元素?當然實際上不是。推理小說之所以會給人跟犯罪相關的印象主要的原因在於犯罪是最簡單能夠製造謎團的,因為只要有人死了,就會有誰殺了?怎麼死的?在哪死的?種種問題。不過還是有許多推理小說裡面沒有出現犯罪,我們還是會認為釋出色的推理小說。最簡單的例子即日本的「日常推理」這一類型,林斯諺還舉了幾本推理小說《郵差總按兩次鈴》、《守護者注視下》。林斯諺認為的無犯罪推理小說,是指小說主軸與犯罪無關,不能有犯罪感覺,對於那些即使沒有犯罪卻令讀者有犯罪感覺的推理小說則稱為「擬犯罪推理小說」。另外無犯罪推理小說跟日常推理小說也不同,後者的特點是著重於日常的氣氛,而無犯罪推理小說雖然沒有犯罪,卻可以氣氛很陰沉之類的。

最後一段就是介紹林斯諺他自己寫的幾篇無犯罪推理小說。http://www.wretch.cc/blog/IcyBlade因為他本人在哀怨部落格人氣不高,所以就請大家自己去看吧。關於演講的部份,我是覺得他如果介紹點其他人寫的無犯罪推理小說就更好了。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拓未司《禁斷的貓熊》

雖然從簡介就可以看出他會有描寫美食的情節,不過實際看過之後才發現這描寫美食的情節出乎意料的詳細。不過看完後真的也覺得只有描寫美食的部份比較引人入勝而已,作為一本推理小說,推理的情節反而沒有特別吸引人。雖說後面有一些駭人的發展,不過根據以往的閱讀經驗,不如說這類作品要駭人就只能這麼做了。因此當出現那些情節的時候,我反倒沒有特別意外。

禁斷的貓熊這麼作品名我覺得還蠻切題的。我也是在看了這本書後才注意到原來貓熊是是雜食類,只是因為竹子比較容易取得所以才比較常看到貓熊在吃竹子而已。實際上貓熊還是保留著吃肉的能力,一但有機會,他還是會去大啖「肉」這道美食。所以反推到了人類身上,是否人類還是有某種被壓抑的欲望,伺機等待著被激發呢?

而在案件發生後,搜索的過程我覺得寫得也不很詳細,莫名其妙的又多死了一些人真的讓我有種……這怎麼那麼好犯案的感覺。也許要同時在美味與推理上都要求太兩難求全了吧,推理的部份是帶過而已。

看了作者的介紹,原來他真的有西餐廚師的經驗,難怪這本書裡面的一些料理情節可以寫得如此詳細了(雖然我沒有能力去考據真偽)。若是以後有作品出版的話我還是會看吧,只是不會是因為推理小說而是因為美食小說去看就是了。

題外話是這本書裡面提到的一本書《廚房裡的哲學家》,我還蠻有興趣的。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值言《Blue Meteor★War 戰鬥吧!麵包人》

這本書獲得了台灣角川第三屆輕小說大賞銅賞。作者是值言,繪師是Riv

作品特色就是整本書就是描寫了一場相當漫長的戰鬥,最後的敵人還打了好久,我覺得有這樣描寫的作品應該還算稀少的。另外就是輕鬆搞笑吧,雖說是輕鬆搞笑類型,大概是我不擅長看這類型的東西吧。我一直想要質疑這合理性之類的……Orz

戰鬥的方式是類似能力者那樣的戰鬥方式,故事中出現的能力就算是只有一種也有不同的面相,或著是說很多種能力聯合起來的使用,但是在經過長久的戰鬥過程中,雖然戰鬥的方式不斷地翻新,到了後面還是讓我有倦怠感跟一種作者說了算的感覺。大概就好像在看小孩子玩猜拳吵架一般……「雖然你出剪刀不過我布可以把你包起來喔!」之類的。推測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我認為意外性某種程度上是要建立在讀者有辦法猜測劇情,因為會去猜測,所以在結果落空後才會驚訝於意料之外的結果。而在這本書後面的故事後面發展,常常是出現了一些轉折,然後才告訴你又出現了什麼新的設定,這種情況下實在是很難去說服我說有什麼意外性,看完了有種「終於打完囉」的解脫感。

不過不得不說,在還沒有倦怠以前還是覺得這戰鬥打得非常的爽快。除了各種能力的較競之外還有相當壯闊的場面,大樓崩塌之類的、巨大機器人之類的。

另外,這作品原本似乎是有想要表現「像麵包這種看起來沒什麼的能力,只要運用得當也能很強」這個想法,然而我認為在故事發展中後期已經失去本意了。在麵包能力能「違反質量守恆」時,能力是不是變麵包都沒差了。因為真正有用的其實是「違反質量守恆」這件事情,而不是變麵包的能力。這時候不管變出來的是什麼東西,只要能增值,大概都會很強。(再來麵包的能力……我一直有疑問為什麼不能把空氣變成麵包?不是連火焰都能變了?)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的女主角根本就是手機女而不是醃菜公主。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米澤穗信《冰菓》

稍微提一下這本書的出版背景,這本書是米澤穗信的出道作,它在2001年時獲得了第五屆角川校園小說大獎「青春推理&恐怖部門」獎,到目前出了系列作5本,通稱「古籍研究社系列」。然後預定在20124月由京都動畫動畫化。

《冰菓》這個書名看來相當奇怪,不過其實是有意涵的。故事敘述主角折木奉太郎因為姊姊的命令而加入學校「古籍研究社(以下簡稱古典社)」這個社團,從社團名稱看來應該是要研究古籍吧。而既然是這種類型的社團,出個社刊也是很合理的。「冰菓」就是社刊的名字,它是從古典社創社以來就是這個名字,且這個名字有個淵源。整本故事的主要劇情與謎團也就圍繞在社刊上,為了要製作社刊所以要尋找過去的社刊作為參考,而又在社刊上看到了一些詭異的內容,牽涉到了過去了一些事件,究竟「這個事件的真相是什麼?」即是主角群們要調查出來的。

作品的兩個特點:「青春推理」與「日常推理」都是需要靠作品內容的氣氛來區分。「青春推理」的作品大多是以國高中生為主角,裡面進行的活動也都是以學校生活為主。看到作品人物們的社團活動,不禁讓人覺得青春洋溢,回想起過往求學時光來。而「日常推理」講究的即是日常生活的氣氛,日常生活中不明白的小事情都可以當作謎團,通常是不會牽涉到案件,就是有也是間接而非直接的接觸到。據說在日本,日常推理是相當常見的類型,可能在台灣這方面的代理不多所以沒有特別感覺得出來吧。

就我目前閱讀日常推理的經驗,老實說都沒有讓我在推理部份獲得滿足。儘管如此,日常推理還是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衝擊感。以我目前看過的日常推理作品:《空中飛馬》、《我的日常推理》等等,這些作品似乎都會在看起來平和的日常中隱藏一些令人哀傷甚至恐怖的事情(儘管還不到犯罪的程度),在《冰菓》這本書裡面亦然,社刊製作的背後也隱藏了令人哀愁的事情,雖不到悲憤難忘,卻會在心中駐留一陣。

除了故事內容之外,作品中的角色性格也相當的特異有趣,想必就是這樣才會獲得年輕讀者的青睞吧。無論是青春推理還是日常推理,都是會讓讀者輕鬆地閱讀,不會有什麼一般推理小說要講究的複雜謎團和現實動機,讀起來相當愉快的作品。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犯罪的浪漫 - 江戶川亂步《蜘蛛男》

現在來看《蜘蛛男》這篇作品時真的覺得是老梗集合,這兇手真是非常好猜,一目了然的,然而要考慮到之所以會是老梗是因為他是某種類型的濫觴,以至於被後人競相模仿。不過要我以古人的眼光來看似乎有點為難我,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實在是會覺得這劇情相當的刻意、不合理。我想有些東西是古代人才能體會的美感吧。

「蜘蛛男」一詞是指在作品中出現的一名罪犯,因為其犯罪手法之殘酷像蜘蛛般才有著這樣的稱號。而在作品裡面也的確犯下了與名號相符的案件,初次的案件就是把美少女分屍兼作成石膏像,然後在送給學校美術社當作繪畫作品,之後還有把美少女作成水族館的美人魚等等。以現代的觀點來看,我認為現代的推理小說大概很少寫出這般露骨的事情了,而且也會講究合理性這件事,大概不會無緣無故去作出那種麻煩的犯罪。而蜘蛛男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屍體像藝術般展示,他要展示的對象還是那些未成年人呢。這種心態,我想就是類似與給清純的小女孩看色情刊物,然後欣賞的她的困惑的窘境,這種看著一個美好的事物逐漸腐壞般的愉悅吧。

至於前面所說得兇手很好猜這件事……其實與其說很好猜不如說根本兇手的可能候選就只有那位而已嘛,所以就只能是他了,在看這作品時我覺得眾人一直不相信兇手真相這點……總覺得眾人太過於相信權威了。除了兇手過於明顯這點之外,劇情發展我也認為太過刻意,一些很難處理的細節都被跳過了。犯人蜘蛛男跟偵探明智小五郎都犯了一些簡單的錯誤,就只是為了讓劇情進展下去。

若要我用一句話來形容江戶川亂步《蜘蛛男》給我的感覺的話,想必就是「犯罪的浪漫吧!」蜘蛛男對犯罪的期待,就像是小孩子擁抱著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一樣,當小孩子在有著那些夢想時,他們是不會去考慮現實中要如何達成的,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抱持著這樣的夢想努力下去。而蜘蛛男對犯罪藝術的夢想,可說是到了異想天開的地步,然而他還是盡力的努力去完成。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松本清張 - 點與線

首先我要來坦承一下這是我第一次看社會派的推理小說。

雖然知道松本清張在日本推理小說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而且這個作品也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作品。但要我以當時的時代脈絡來看這本書還蠻困難的。所以我還是直接寫我的感想好了……

這本書居然是時刻表詭計……而且當我看到快七成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想想都剩沒多少篇幅了所以還是把它看完了。請恕我實在無法理解時刻表詭計的樂趣所在,尤其還是五十年前的日本。撇開這點不談,既然是社會派就以社會現象為重點。但就以這點來說,我認為故事結尾給我的感觸其實並不會比故事開頭還多太多。似乎故事還看不到一半就知道在講的主題,然後結尾對這點似乎也沒著墨太多(沒錯!大部分都是很認真的解謎!)。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Schoder-Bernstein Theorem


這個定理說明了兩件事

(a) 如果存在一個一對一函數$f$將$A$的元素對應到$B$且存在一對一函數$g$將$B$的元素對應到$A$,則存在一對一且映成函數$h$將$A$的元素對應到$B$。
(b) 對基數$\kappa$和$\lambda$,如果$\kappa\le\lambda$且$\lambda\le\kappa$,則$\kappa=\lambda$。

之中,(b)是(a)的應用。

(a) 的部份證明分成三個步驟:
(1) 造出這個函數$h$,
(2) 證明這個函數$h$是一對一,
(3) 證明這個函數$h$是映成。

(1)造出這個函數$h$:
令$C_{0} = A - ran g$ 與 $C_{n^{+}} = g[f[C_{n}]]$。
在$C_{0}$上的元素$x$透過一對一函數$f$對到$f(x)$,而那$f(x)$又會透過一對一函數$g$對到$g(f(x))$,我們稱呼這些$g(f(x))$為$C_{1}$,用同樣的手法,我們可以繼續獲得$C_{2}$、$C_{3}$等等。



接著我要說明當$m\not=n$時,$C_{m}\not=C_{n}$。
(i)$m$跟$n$相差1的情形:因為在$C_{0}$上的$x$都不屬於ran $g$,不可能$x=g(f(x))$。因此$C_{0}\not=C_{1}$。
因為$g$跟$f$都是一對一,$g[f[C_{0}]]\not=g[f[C_{1}]]$,因此$C_{1}\not=C_{2}$,類似的作法,當$m$跟$n$相差$1$時,$C_{m}\not=C_{n}$。

(ii)$m$跟$n$相差2的情形:因為在$C_{0}$上的$x$都不屬於ran $g$,不可能$x=g(f(g(f(x))))$。因此$C_{0}\not=C_{2}$。
因為$g$跟$f$都是一對一,$g[f[C_{0}]]\not=[g[f[C_{2}]]$,因此$C_{1}\not=C_{3}$,類似的作法,當$m$跟$n$相差$2$時,$C_{m}\not=C_{n}$。

(iii)類似的作法,無論$m$跟$n$相差多少,$C_{m}\not=C_{n}$。

令,
\[h(x) = \left\{\begin{array}{ll}
f(x), & \mbox{if $x\in C_{n}$ for some n}, \\
g^{-1}(x), & \mbox{otherwise.}
\end{array} \right.\]

接著要證明這個函數$h$符合我們的要求。

(2)證明這個函數$h$是一對一:
我們先定義$D_{n}=f[C_{n}]$,意思是$D_{n}$上的元素都是由限制$C_{n}$上的元素透過函數$f$對應來的,因為$C_{n^{+}} = g[f[C_{n}]]$,所以$C_{n^{+}}=g[D_{n}]$。

要證明$h$是一對一,根據定義:如果$x\not=x'$,那麼$h(x)\not=h(x')$。
關於$x\not=x'$又分成三種情形考慮:
(i)$x$與$x'$都屬於某個$C_{m}$
(ii)$x$與$x'$都不屬於某個$C_{m}$
(iii)$x$屬於某個$C_{m}$,但$x'$不屬於某個$C_{m}$。

對於(i)跟(ii)的情形因為$f$跟$g^{-1}$都是一對一所以顯而易見,不容易看出的只有(iii)的情形。在此情形下,因為$x$屬於某個$C_{m}$,所以$h(x)=f(x)\in D_{m}$,而$x'$不屬於某個$C_{m}$,所以$h(x')=g^{-1}(x')\not\in D_{m}$。既然一個屬於$D_{m}$而另一個不屬於$D_{m}$兩個當然不會相同。
當$x\not=x'$時,$f(x)\not=f(x')$,因此$h$是一對一函數。

(3)證明這個函數$h$是映成:這意思是說$B$上的所有元素都在$g$的值域裡面,
而$B$上的所有元素我們又可以區分成兩個部份:
(i)屬於某個$D_{m}$的
(ii)不屬於任何一個$D_{m}$的。

對於(i)假設元素$y$屬於某個$D_{m}$,因為$D_{m}=f[C_{m}]$,當$x$落在某個$C_{m}$時$f(x)=h(x)$,所以$x$也會落在$h$的值域上。
對於(ii)假設元素$y$不屬於任何一個$D_{m}$,那麼$g(y)$也不會屬於任何一個$C_{m}$,而既然$g(y)$不屬於任何一個$C_{m}$,$h(g(y))=g^{-1}(g(y))=y$,所以這個$y$還是落在$g$的值域上。
所有屬於$B$的元素都屬於ran$g$因此,$h$是映射。

根據(1)(2)(3),我們可以證明出這個理論的(a)部份。

至於(b)部份是伴隨著(a)而來的,因為「存在一對一函數$f$將$A$的元素對應到$B$」等價於「$A$的基數小於或等於$B$的基數」,「存在一對一且映成函數$f$將$A$的元素對應到$B$」等價於「$A$的基數等於$B$的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