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換腦悖論 - 林斯諺《未來的戀人》


推理小說書迷或許都知道林斯諺身為一個哲學研究者的身份,但鮮少能意識到這身份對他的影響。事實上,在《冰鏡莊殺人事件》出版時,他的哲學著作《A Compound View of Personal Identity》也出版了。一看書名便能發現,「Personal Identity」一詞的意思即是「人格同一」,而這也是《未來的戀人》一書的主題。人格同一研究的題目非常廣泛,在《未來的戀人》一書有論述到的問題也相當全面,比如『持續性:是什麼使得我們可以說在不同時間的某人是同一個人?』、『辨識:我們如何分辨某個人是誰?』等等,而且寫成推理小說之後這些論述也融合的很自然。我想,正是因為林斯諺同時具備了「推理小說」與「哲學」的背景,才會有《未來的戀人》這部「哲學推理小說」作品的誕生。

不論哲學風格濃厚的推理小說,我覺得一般的推理小說讀起來就能跟一些哲學書一樣。推理小說裡面出現的謎團很多都能當作「悖論」來看,而這也是我讀推理小說的方式。比如說,我們之所以會對「不在場證明」這謎團感到困惑便是出自於像這樣的推論:「A若是要殺B,則A必須在時間點t時出現在地點s1。但事實上,A在時間點t時出現在地點s2。因此,若『AB』這件事要為真的話,A必須在時間點t既出現s1且也出現在s2。但這裡會出現矛盾,因為人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同樣地,其他的謎團也都能用悖論的形式表達出來。要解開推理小說的謎團就跟解決悖論的方法非常相似了。其實我們只要弄清楚那些推論過程是否正確以及前提是否真是如此,前提之間的優先順位等等,我們便能發現看似無法解釋的悖論都是有辦法解釋的。在我看推理小說時也都是像這個樣子看待書中的線索。

回到《未來的戀人》這部作品,它的開端就非常的不可思議了。某人B突然地出現在你面前,並且宣稱他擁有了你認識的某人A的記憶。意即一個人擁有了A的記憶,但是他的身體卻是B。而這件事情要可能,似乎只能依靠「換腦」這項技術。「換腦」這題材在科幻小說裡並不罕見,然而能在「推理小說」裡出現且作為主要的謎團就是前所未聞了。在「只有『換腦』的技術下才能作到的事情」跟「目前技術作不到『換腦』這件事」這兩個前提都成立時,悖論於是產生了。但林斯諺寫的終究是推理小說,也因此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悖論必須要(且可能)被解決。

這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不僅是對他而言,就算是對推理小說來看也是有相當大的突破。林斯諺利用了他的專長,寫出了獨具他風格的作品。作為一個同時兼具「推理小說」與「哲學」的讀者,很高興林斯諺能將兩者的成就融合在一起。也希望推理小說讀者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能引發出對「哲學」的興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