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鮎川哲也《憎惡的化石》(有捏)

1960年的作品。



故事開頭是一名即將結婚的女性自殺身亡,不過這事件卻不是這本書的主要情節,而是第二章的旅館之死。故事中的警察探案情節相當地樸實,從一個人的死亡找出了三樣東西,再從這三樣東西找出了十二個人,警察的工作,不過就是一一去驗證這些人是否有不在場證明而已。

雖然聲稱有多達十二名的嫌疑人,不過幾乎都被排除得非常乾脆,真的「似乎有嫌疑的」其實只有兩個人。這個作品,除了警察探案外還有的解謎元素便是去破解這兩個人的不在場證明。這兩個人的不在場證明,都並非那麼地直接,以讀者的直覺來看都會覺得裡面一定有操作的空間。關於第一個人的不在場證明,其實以現在來說應當是很熟悉的手法才是,不過在此還是要考慮到這本書的時間是1960年;至於第二個人的,雖然有出現時刻表,不過卻不是那種很計算性質的時刻表詭計,是某種類似只有少數人知道的冷知識,所以只要一了解這個冷知識即能了解手法。但是我一直覺得,時刻表詭計之所以不有趣的理由,除了計算性質給人的瑣碎感外,還有「為何只有犯人會知道」這件事,簡單地說,警察裡面如果有個鐵道宅的話,這案件根本一開始就不需要玩了啊。

這故事的結尾亦是引起我注意,他在犯人還沒有完全確定的情況下就結束了。這個結尾,其實也只說嫌疑犯二的不在場證明有漏洞而已,這不能證明就是他犯下,同時,嫌疑犯一的不在場證明也被推翻掉了。但是,沒有確切的證據指出犯人是誰有如何呢?推理小說對謎團的範圍應該是更自由的,這本書的謎團,就是只想知道到這些事情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